相關報導
-
最大太空盛會TASTI開幕 國科會吳誠文:台灣決心發展太空產業
台灣最大太空盛會「台灣太空國際年會(Taiwan international Assembly of Spac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TASTI」1在高雄展覽館登場,2日上午舉行開幕式,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致詞時表示,賴清德總統宣示探索太空、擁抱海洋,這些目標都需要衛星科技協助,台灣有決心發展太空產業,透過年會與國際交流,期待讓台灣半導體、電機電子產業進入國際產業鏈。
國家太空中心指出,開幕式湧入500多人,知名的日本JAXA前太空人若田光一也在開幕式擔綱專題演說人,吸引許多專業人士、學子及太空迷到場。
第2屆TASTI由國科會指導、國家太空中心(TASA)主辦,整合重要產官學研組織,廣納包含國際研討會、產業論壇、新創論壇、學術論文展示及立方衛星競賽、太空微課程等,12月1至3日也有台灣首個專以太空產業為主題的「TASTI EXPO」,有58家太空企業與組織、3個國家城市形象館齊聚,總計92個展位,盛況空前。5天年會預計吸引2000人次與會,成為太空工程與科學界的一站式整合平台。
身兼TASA董事長的吳誠文主委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太空不僅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更已成為全球產業的核心動力之一;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了五大信賴產業,標誌出衛星通訊的重要性,這不僅象徵太空科技在國家發展藍圖中的關鍵地位,也顯示政府對於推動太空發展的決心。他指出,台灣有非常強的半導體與電子科技,很樂意成為國際衛星產業的合作夥伴,貢獻產業能力,包含ICT硬體設計、地面站設計製造、終端手機設備等。
TASA主任吳宗信致詞時表示,感謝總統府、行政院、國科會支持太空領域發展,才促成今日台灣最大太空盛會。今年TASTI論壇與研討會的主題豐富多元,以近年討論度最高的衛星通訊為主軸,涵蓋太空事務、太空科技、太空產業、太空永續發展等層面,讓台灣的太空能與國際同步。
開幕式後緊接著由日本前太空人若田光一進行專題演說,曾5度上太空的他細數每趟太空任務,也分享在太空的生活樣態;演講後,索取簽名與合照的與會者大排長龍,太空人魅力可見一斑。
TASTI 2024由TASA邀請國際太空聯盟(IAF)、高雄市政府、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TSIDA)、台灣低軌衛星產業聯誼會(TLEOSIA)、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等重要產官學研界組織共同舉辦。結合「國際衛星星系與編隊飛行研討會(IWSCFF)」、 「國際太空探索研討會iCASE」、由台灣太空聯盟(TSU)號召辦理的「衛星科學工作坊(SSW)」,及台灣立方衛星國際任務創意大賽(TIMICC);同時間場地更有國際光電工程學會(SPIE)主辦的「亞太遙測國際研討會(APRS)」,成為台灣最大太空盛會。
TASTI 2024 由中華電信(2412)、鴻海科技集團冠名贊助,美商諾斯洛普格拉曼國際亞洲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獨家贊助晚宴。年會金級贊助企業包含緯創資通(3231)、宜特科技(3289)、莘茂複合材料、陽翼先進科技、貿聯國際、台灣新光保全(9925)、ispace, Inc.、凌群電腦(2453)、台灣羅德史瓦茲、臺灣產物保險(2832),銀級贊助企業包含台翔航太工業、創未來科技、原相科技(3227)、芳興科技、和碩聯合科技(4938),銅級贊助企業包含互宇向量、伸波通訊、台灣達利思。(資料來源:經濟日報)最大太空盛會TASTI開幕 國科會吳誠文:台灣決心發展太空產業More -
從地表到太空:台灣航太產業鏈三大布局
台灣政府積極推動「五大信賴產業」,並將航太產業列為未來國防自主及科技發展的關鍵領域。根據統計,台灣航太產業產值目前達到新台幣1,336億元,已恢復至2019年的水準。
2020年至2022年間,受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航太產業受到重創,航空業者如亞航、長榮航太等維修相關業務經歷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近兩年全球經濟逐漸復甦,航太產業產值也相應回升,國防自主催動台灣的航太起飛,但世界也需要台灣。特別是無人機與太空衛星科技產業的發展,已成為產業關注焦點。
台翔航太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代理總經理呂宜諠,針對台灣航太產業的發展,包括無人機、低軌衛星及火箭發射服務等三大領域,全面剖析現況及挑戰。
一、無人機產業現況與挑戰
呂宜諠認為,無人機產業在策略上需朝向產業群聚發展(Clusters):「希望能建立一個無人機的聚落,就像新竹科學園區一樣,做一個產業的聚合,讓廠商聚集在一塊,集中產業能量。」透過集結相關企業資源,推動無人機的研發與生產。目前無人機產業主要集中在嘉義太保、民雄和義竹地區。
因應地緣政治變化,國防需求帶動民間產業與技術創新的發展。冷戰後台灣國防航太產業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已經展開。2024年9月美國軍火商代表團訪台,拜會政府高層、中科院等單位,期望未來能將先進技術移轉給台灣廠商,同時加速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在軍用無人機方面。然而,中科院僅負責開發與設計規格,並不參與量產。台灣期望透過技術合作,推動無人機廠商參與大量生產,最終提升自製率。「國際間的技術移轉是我們無人機產業發展的關鍵,期待未來美國能夠將更多先進技術移轉給台灣,提升我們自製無人機的能力。」
目前無人機產業面臨自製能力的挑戰,尤其是關鍵次系統,包括馬達、航電系統、感測器、酬載、飛控等組件,技術門檻較高。呂宜諠指出關鍵零組件的技術門檻相當高,台灣廠商也在積極研發與突破,但現階段許多組件仍需外購。尤其是三光光學酬載系統(可見光、紅外線熱顯像、雷射測距),目前多向國際大廠購買,台灣熱顯像晶片技術預計還需2至3年才能成熟。
其他挑戰包括反制無人機技術,牽涉到系統工程、軟硬體介面、系統整合和實時軟體。由於中國解放軍無人機時常侵擾台灣空域,台灣國防部目前採購國內業者的反制無人機系統,多以干擾方式使其自動掉落或失去控制。然而,部分無人機因具備加密功能,干擾難度增大。這說明台灣無人機技術發展的迫切性,以及反制技術的必要性。
無人機產業的市場規模在2023至2032年間預估持續成長,軍用無人機市場金額將累計達540億美元,商用無人機則達585億美元。由於俄烏戰爭帶動無人機需求,台灣廠商正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如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這些國家並未生產製造無人機,但需求持續看漲。呂宜諠表示,日本廠商也有意願與台灣合作生產無人機,台灣有機會可成為東北亞及東南亞無人機主要供應國家。
9月底甫成立的「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成員總數超過50家廠商,由漢翔領頭,擔任與國外無人機廠商的接洽窗口,整合各家資源和核心技術,進軍國際市場。協同主席包含神耀科技、亞洲航空、雷虎科技、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經緯航太、長榮航太、佳世達集團等7家業者。
呂宜諠也建議,不妨運用既有通路推廣,拓展海外市場。「例如亞航結合MRO資源,在世界各國都有維修飛機的合作夥伴,擁有廣泛的合作網絡,不管是客戶端或供應商,對未來無人機拓展海外市場都是利多,這有助於無人機的推廣,尤其是商用無人機 。」
根據國發會的統計,未來各部會無人機約有4,500餘架的需求。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對無人機國產化發展至關重要。俄烏戰爭每17分鐘平均耗損1架無人機,每月平均耗損7萬架,因此,除了高單價的無人機外,呂宜諠認為,應將無人機視為彈藥來管理、即耗即補;使用單位持續採購,無人機業者才得已繼續維持生產線。「政府要先點火,編列預算帶動產業持續發展,提供經濟民生需求,才能推動無人機技術的突破與應用。」
隨著軍方、民間的生產問題改善,國防部軍用商規6款無人機標案將釋商80%產值,並持續推動商規無人機進程,即長期無人機國產化比率將提升至80%以上,然而當前無人機標案的國產化比率不到40%。未來民間廠商受惠國防部釋商、國產化需求,將逐步改善外購,自製率不足的問題。
二、低軌衛星前景
「五大信賴產業推動方案」中的次世代通訊產業,目標是強化我國未來全域的通訊網路韌性,將研發自主技術6G基地台,其軟硬體自主率達80%,並將發展國產自主低軌衛星地面設備通訊系統,通訊關鍵零組件自製率80%。預計於2027年發射首顆後,逐步建立自主星鏈。同時投入30億元資金,發展衛星通訊網路整合技術與應用服務,期望累積產值300億美元。
2023年全球衛星產值主要集中在地面設備製造,份額為1,504億美元,佔比高達53%,這也是台廠的強項所在,尤其是ICT領域相關的電子零組件和太陽能板製造;但也免不了面臨國際大廠的價格競爭壓力,毛利率有限。衛星服務運用產值則是1,102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38%,這是由SpaceX的Starlink等衛星寬頻業務所帶動。
根據聯合國外太空事務廳(UNOOSA)統計,截至2024年6月為止,共計有11,780顆衛星繞地球運行,大多數位於低軌道。2024年衛星發射數量將在2,500~3,000顆,到2025年在星艦完成試驗有機會加入發射,以及亞馬遜(Amazon)衛星發射量的帶動下,預估整體低軌道衛星發射數量將上升至3,500~4,000顆。
在台灣衛星產業中,整體供應鏈的建構仍處於初期。各項次系統均由國際廠商主導,台廠尚不具備次系統、系統的整合能力,尚無地面設備整機驗測能量的業者,因此以供應零組件、模組供應層次為主。技術成熟度(TRL)指標尚未達到理想水平,如離子推進器次系統、星上高頻寬通訊模組、星上雷射光通訊模組等仍在研發中。
現在因應低軌衛星供應商機,目前如太陽能電池模組(如元晶)、通訊酬載零組件(如昇達科、同欣電)等,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惟太空規格尚需嚴格驗證才能被採用,進入門檻高。目前在低軌衛星次系統技術較成熟包括航電、結構、熱控、通訊等廠商鎖定在衛星通訊酬載與衛星電力控制次系統,正在加緊急起直追。
在衛星環境測試上,由於太空環境極為嚴苛,包括太空輻射、極端溫差、低揮發性氣體散逸和碎片衝擊,衛星必須通過各項嚴格測試,驗證風險高、驗證期長,這對新創業者無異於天文數字般的負擔。呂宜諠建議,政府或可以考慮部分補貼太空零組件業者,運用自主衛星需求協助台灣業者建立關鍵技術並取得飛行履歷,協助其通過太空驗證,將有助於推動本土衛星產業量能。
國家太空中心計劃於2025~2026年,分2次發射由台灣廠商研製的8U立方衛星星系,期能建立完整通訊、遙測和物聯網衛星網路。此外,低軌衛星產業牽涉到國家安全,因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台灣欲掌握衛星技術自主,為確保在通訊及其他緊急應用的安全性,推動自製衛星成為必要。
台灣在一系列的福衛計畫中已累積相當經驗,目前正進行福衛八號衛星研製工作,預計2029年前發射8顆衛星;未來期望能在自主衛星的技術和應用上有所突破。
全球衛星通訊市場競爭激烈,主要由SpaceX、Eutelsat OneWeb、亞馬遜 Kuiper等公司主導。台灣廠商雖具備技術能力,但需積極尋找自身 在國際市場分工的角色定位,參與全球衛星營運市場進行服務。
三、自研火箭的機遇
國家太空中心計劃開發小型運載火箭,並具備運載200公斤酬載至近地軌道的能力,推動國內火箭技術的提升。
由於台灣火箭發射受限於飛彈技術管制協議(MTCR),射程範圍不得超過300公里,這對本土火箭產業的發展構成限制。為了突破桎梏,就有台灣企業選擇在國外場地進行,例如晉陞太空曾在澳洲發射火箭,並計規劃在2024年底、2025年初於日本進行發射測試。若發射順利完成,將證明台灣具備火箭發射的技術能力。
火箭載具為三級混合式,在技術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主次結構製作、推進系統與火箭引擎上的關鍵技術。但由於技術門檻高,台灣企業同樣仍處於研發階段。
目前當紅的AI,在衛星領域應用有限,特別是電源管理與太空輻射影響,仍是待克服的技術挑戰,目前市面上很難找到已經通過太空環境測試驗證的AI硬體。未來技術應用需結合衛星、無人機及地面通訊的整體系統。
總結來說,台灣在無人機、低軌衛星與火箭產業正逐漸崛起,面對著技術開發、自主生產及國際市場的挑戰,產業潛力不可小覷。在無人機領域,藉由產業聚落、技術移轉,力求在國防與商用市場中取得突破;低軌衛星則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朝著自製通訊系統與地面設備產業的方 向邁進;火箭產業雖受國際技術管制限制,但台灣企業仍積極於國外發射測試,尋求技術突破。
然而,航太產業競賽態勢白熱化,台灣能否有效整合技術、產業及資源,迎接國際舞台的挑戰,為國防及科技發展開創新局?(資料來源:DIGITIMES)
從地表到太空:台灣航太產業鏈三大布局More -
CSME2024年會暨全國學術研討會 高科大盛大登場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16 15:52:50)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於昨(15)日至今(16)日連續二天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CSME) 共同舉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113年度年會暨第41屆全國學術研討會 (CSME2024),由高科大智慧機電學院聯手旗下機械系、機電系、模具系等共同承辦,邀請產、官、學、研界代表出席。今年會議針對機械產業相關重要議題進行交流,結合國科會機械固力、航太及熱流(熱流領域)、能源等三大學門聯合成果發表會,分享技術發展與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共計有超過千篇論文發表,加上高科大即將落成「先進材料成型技術中心」,也是金屬成型製造業大事,今年CSME2024可說是近年規模最盛大的一次。
本次年會除了安排各方論文、海報發表外,也邀請各界代表專題演講,呼應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包含台翔航太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呂宜諠代理總經理主講「台灣航太產業的崛起:機械產業的黃金機遇」、高科大電子系張簡嘉壬講座教授主講「現代鐵道科技導入智能化創新趨勢」及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則辦理分享會,讓與會的專家學者能夠充分地進行學習與討論。此外,因應性平意識抬頭,CSME2024特別規劃辦理「機械女力發展」交流會,以職場與生活的平衡經驗談為題,藉由資深女力分享其面對各項挑戰的因應之道,傳承給新女力。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偉賢在開幕致詞時指出,CSME歷史悠久,擁有龐大的會員數,致力為機械業貢獻努力,持續與產官學研合作推動議題,包含智能機械、自動化生產技術、AI+IOT製程加工、綠色製造/加工、再生材料、航太/輕量材料應用等。在培育人才方面不餘遺力,自民國96年起推動機械人才認證至今達到14000人次、推動經濟部IPAS能力鑑定(最新效期至115年10月)、每年承辦上銀科技機械碩士論文獎,鼓勵更多學校師生投入研究、技術與產業結合。
高科大校長楊慶煜於致詞時表示,感謝CSME在多年的推動下,為機械工程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寬廣的平台和躍進的空間。高科大是全台少數保有機械製造與技術,且機具保留最完整的大學,機械專長教師多達上百位,學術發表逐年倍增,專業技術更是能夠直接輸出協助產業升級發展。楊慶煜分析高科大產學數據七年時間從7年成長至15億,凸顯高科大自2018年合併後,教師跨領域合作投入產業服務,高科大產學量能顯著增幅成長。為強化協助產業升級發展,高科大積極擴充校地空間,爭取到東方設計大學校地,已規劃打造成一處產業研發的基地,加上明年「先進材料成型技術中心」正式啟用後,機械業產值上看兆元,可望再攀高峰。
CSME2024年會暨全國學術研討會 高科大盛大登場More -
亞航FOG通過AS9100認證
亞航光纖陀螺儀(FOG)生產線日前通過AS9100品質認證並獲頒證書,是全國第一家通過AS9100認證之FOG製造公司,也是唯一具備FOG量產能力之民間廠商。亞航表示,目前在依潛在客戶的要求執行測試,完成後交客戶驗證,通過後即可接單。
亞航指出,AS9100是顧客對供應商品質管理系統要求的國際標準;亦是專為航空太空及國防工業所制定也為其所專用的行業內國際通用標準。適用對象為航空、太空、國防產業供應鏈內之設計、開發或製造廠,以及提供售後服務的組織,包括為自己的產品提供維修、備品或材料的組織。
光纖陀螺儀(FOG)應用於衛星、飛機、飛彈、火箭、艦艇、無人機等航空器,為配合國家太空衛星及國防產業發展,亞航公司投入資金建置光纖陀螺儀(FOG)技術開發、自動化產製、銷售及維修能量,期以國產自主技術與在地化生產,突破目前國外管制及外購成本高、交期長的困境。
亞航指出,已於今年2月完成首批5顆太空級光纖陀螺儀(FOG)生產,為確保產製品質符合國際標準,即啓動申請AS9100品質認證,如期通過認證後,可確保亞航產製之FOG品質符合國際標準,提升客戶對亞航FOG品質信賴度,對未來業務發展更具信心。(資料來源:自由時報)亞航FOG通過AS9100認證More -
亞航、碳基交付中科院銳鳶二型 軍民合作助力國防科技升級
亞航公司(2630)與碳基科技(7719)今日正式將銳鳶二型無人機交付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亞航董事長盧天麟與碳基科技董事長林振義親自出席交付儀式。銳鳶二型無人機此前已成功通過作戰評測,並在國防部近期發布的國軍「精準飛彈射擊」影片中引起廣泛關注。繼亞航與碳基科技去年11月取得「銳鳶二型生產製造及組裝案」以來,首度攜手中科院公開交付此型無人機。
盧天麟董事長致詞表示,亞航公司與碳基科技為此產製計劃,已經投資建立產能,確保能滿足未來的量產需求,兩家公司持續進行無人機的生產製造和組裝,並已完成後續量產的所有整備工作,預計依照國防需求進行批量生產。
中科院銳鳶二型無人機具備「察打一體」的特性,主要用於海洋監偵任務,同時也可作為近海打擊;具自動短場起降能力,戰時可於一般道路執行任務;配備自動換頻高通量通訊系統及多頻多星導航天線,強化抗干擾能力,提升戰場存活率。
銳鳶二型助力海上監偵打擊 展現軍民合作能量
軍方指出,銳鳶二型無人機已於去年完成作戰測評、今年完備建案程序;中科院已完成該型機生產備便作業,將配合國軍建軍與換裝規劃執行量產任務。銳鳶二型無人機可說是軍民合作產製的典範,其多功能特性為我國軍事防禦帶來更多優勢,大幅提升戰力水準,儼然是國防科技創新應用的代表作。
相較於銳鳶一型翼展長度為8.6公尺,銳鳶二型則提升到12公尺,滯空時間從12小時提升到16小時,微波導控距離提升一倍、可達300公里,最大航程也從1,200公里提升到2,000公里;進階版本把原本機腹中間的光學紅外線偵蒐鏡頭移到機首下方,機腹新增一具「海搜雷達」;其荷載能力更強、性能優異且輕量化設計,深獲各界好評。
此外,該機可透過無線微波、高通量衛星4/5G行動通訊等多重手段進行通訊傳輸,全程將即時影像後傳至各級指揮所與作戰中心。據悉,本次交付銳二仍依循舊構型設計,下兩架交付的銳二將採取新構型設計,屆時將有耳目一新的性能表現,值得期待。
關於亞航公司與碳基科技
銳二承製案由亞航公司負責全案專案管理及非破壞性檢測、協助組裝等工項;碳基科技負責碳纖複材機體生產製造及全機組裝。亞航公司曾承接多次陸、海、空三軍暨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各型飛機整機及系統策略性委商,為國防衛星軍工廠體系重要成員。碳基科技則是自2007年迄今,便承接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之翔隼、銳一、騰雲、劍翔、銳二等一系列機型之零件製造、模具設計、機體組裝與型架設計。
亞航、碳基交付中科院銳鳶二型 軍民合作助力國防科技升級More -
亞航卓越品保系統 確保維修安全可靠,落實航空品質、特殊製程、資安等認證,提供高品質、高效率、高信賴度服務
亞航公司(2630)為專業MRO公司,同時是台灣航空維修業中品質系統最完備的業者,取得包括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AS9100航空品質系統、AS9110航空器維修廠品質標準、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NADCAP特殊製程認證及14個國家民航局認證以及十餘家原廠授權許可。亞航以各項品質管理系統貫徹於軍機、直昇機、商用飛機維修,以高品質、高效率、高信賴度深受客戶肯定。
亞航於2019年取得AS9100航空品質系統。AS9100是顧客對供應商品質管理系統要求的國際標準;亦是專為航空太空及國防工業所制定也為其所專用的行業內國際通用標準。AS9100適用對象為航空、太空、國防產業供應鏈內之設計、開發、和/或製造廠,以及提供售後服務的組織,包括為自己的產品提供維修、備品或材料的組織。亞航在以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的基礎下,再以AS9100航空品質系統之規範,於飛機維修任務上落實維修文件、維修程序、生產管制等品質管理系統,以確保維修品質管理的有效性。
AS9110是現階段最受航空維修產業認可的國際標準,亞航於2018年取得該項認證。而後在日常的維護、修理與翻修(MRO)任務的各種要求,包括批准、檢定、頒發證照等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包括技術資料(修理手冊)、人員認證和維護行動的有效性上等,在執行飛機維護、修理和翻修等任務上,落實於每一個細節,以確保飛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飛性,亞航也因而成為國際航空公司機隊維護的重要夥伴。NADCAP特殊製程認證為針對航太工業的特殊產品和製程進行認證的「國際航太和國防工業供應商認證體系」,獲得NADCAP認證已成為整個航空製造業的強制性要求。亞航台中附件廠-電鍍工廠於2023年1月取得鉻酸陽極化、鋁合金化學膜、鍍鎘及化學鎳等四項化學製程執行NADCAP認證。
亞航自取得台中附件廠-電鍍工廠營運權後,持續提升設備技術能力與環保規範,取得NADCAP認證後,除了能符合波音、空中巴士等國際著名航空公司要求供應商在特殊製程上必須通過NADCAP認證的要求,另方面亦可將軍用機電鍍能量升級到商用航太更高階的業務,對於亞航未來在拓展國際商用飛機電鍍業務也有實質的效益。
在駭客入侵事件頻傳下,為保障企業「資訊資產」免於遭受「不可承受的風險」危害,「資安」乃成為現階段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一環。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並成為取得國際供應鏈資格一項重要指標,對於具「高國安敏感度」的國防產業尤然。
亞航於2021年12月13日榮獲法國艾法諾國際公司(AFNOR Asia)正式頒發證書,驗證範圍為「資訊機房、資訊組及軍機專案管理系統之資訊安全維護服務」,並推薦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發給證書。亞航是台灣國防產業發展協會第一家獲得該項認證業者,通過ISO 27001的驗證,符合第三方機構的認可,證明亞航卓越的資安管理能力,不僅可保護公司的「資訊資產」,確保企業正常營運,同時能提供客戶高信賴度的資通訊服務及維護客戶資訊資產。另方面,在「去紅供應鏈」的國際趨勢下,亞航取得ISO 27001:2013資訊安全管理系統認證,讓亞航飛機維修等業務發展上,更具揮灑空間。
專業MRO的亞航公司,同時擁有ISO 9001、AS9100、AS9110、NADCAP、ISO 27001等國際認證上具有重要意涵。證實亞航在維修品質、技術提升、資訊安全等具全方位的卓越管理能力,對客戶而言,亞航讓他們更安心更放心,未來更願意與亞航維持長期緊密合作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亞航公司為亞洲地區第一個取得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維修認證之專業飛機維修公司,已具備波音B737系列、空巴Airbus A320系列、DASH-8及ATR42/72系列機型之FAA認證,2024年5月亞航再通過了EASA稽核,獲得EASA Airbus A318/A319/A320/A321機型維修認證,由此亞航具備FAA及EASA雙認證,已涵括目前主流民航市場客戶,使得亞航的民機維修業務添增巨大的動能與信心,也將使亞航整體營運更趨健康與更具未來性。(資料來源:工商時報)亞航卓越品保系統 確保維修安全可靠,落實航空品質、特殊製程、資安等認證,提供高品質、高效率、高信賴度服務More -
亞航公司直昇機維修管理能力獲肯定,再次取得陸軍戰搜直升機策略性整機商維案
亞航公司(2630)擁有 AH-1W 等多型直昇機維修能量,為美國 Bell 直昇機公司授權維修中心,目前陸軍 TH-67、OH-58、CH-47、海軍 500MD 及空勤總隊 UH-60M 直昇機均由亞航公司執行維修或機隊管理,維修品質、效率均符合客戶要求,有效支援軍方及政府各項戰、演訓及救災任務。 陸軍戰搜直升機策略性整機商維案原合約效期迄113 年底結束,陸軍於今年 6 月辦理新約招標作業,亞航公司憑藉優秀的機隊管理經驗、高品質及高效率的維修能力,於113年6月20日評選簡報獲各評審委員高票肯定,並於113年7月3日與國防部完成議價決標,合約效期自113年9月1日起至120年12月31日,合約總價款 20.8 億。
(亞航公司現有長期合約統計如下圖)
戰搜直升機為美商 Bell 直升機公司生產,自92年7月辦理整機商維以來,迄今21年均由亞航公司承接商維合約,亞航公司亦為全台唯一具備戰搜直升機之發動機維修能量廠商,直昇機維修能力及經驗大幅領先同業。 為配合政府國防自主政策,除了各型直昇機機隊管理及維修能力外,亞航公司積極建立直昇機旋翼片維修能量,目前TH-67、OH-58、CH-47、S70C 及 UH-60M直昇機旋翼片均可由亞航公司執行檢修,亞航公司亦為 BREEZE-EASTERN 各型直昇機吊掛獨家授權銷售、維修及訓練中心,負責維修軍方、政府各型吊掛,致力達成國防自主目標。亞航公司直昇機維修管理能力獲肯定,再次取得陸軍戰搜直升機策略性整機商維案More -
日本訪團參訪亞航
日本國防產業領域專家於 6/19 參訪亞洲航空公司(2630),由日本前自衛隊統合幕僚長岩崎茂先生及前防衛事務次官西正典先生率隊,參觀亞洲航空公司飛機維修線、無人機組裝工廠及光纖陀螺(FOG)工廠後,除對於亞洲航空公司民航及軍機維修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外,針對亞航公司在無人機研發及光纖陀螺製造等相關技術的表現亦相當驚豔,認為台日雙方未來在光纖陀螺或無人機設計、製造及應用等範疇,可以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 高精度的光纖陀螺儀導航精準度優於衛星,未來將廣泛用在自駕車、無人機、衛星、國防武器等領域,潛在市場龐大。亞洲航空已籌購自動繞線機等設備及比照半導體廠等級無塵室,產線可依照客戶需求生產所需光纖陀螺儀,對台灣的光纖陀螺儀產業跨出很大的一步。 除了光纖陀螺儀,UAV 無人機也是亞航跨入研發及製造領域的重點項目,除於嘉義設立亞創無人機研發中心,正與船舶中心、虎尾科大、英諾飛及竣 為攜手開發艦載型複合式動力無人機,這架無人機將可以在船艦上垂直起降,未來有機會提供台灣相關單位船艦自動起降的無人機。本次參訪促進台日雙方國防及航空產業交流,作為後續台日雙方國防及航空產業交流與合作的基礎,除強化台日雙邊技術能力外,亦可作為合作夥伴,共同進軍國際市場。
日本訪團參訪亞航More -
進隧道導航也不再斷片,互宇向量讓自動駕駛、衛星都更有方向感
常開車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經驗:進入隧道時,導航就「斷片」了。
相較於GPS等依賴外部觀測系統的定位方式,光纖陀螺儀(FOG)是一種依靠「內部資訊」定位的導航方式,不會受到外部環境干擾,甚至能成為自動駕駛和衛星的重要結構。
新創互宇向量就是這個領域的競爭者,目前已取得國內外專利,但是光纖陀螺儀的競爭門檻是什麼?互宇向量為何有自信搶下這個市場?
外部觀測系統受環境限制,光纖陀螺儀依「慣性」感測
常見的自動駕駛都使用GPS、雷射雷達、毫米波感測器、攝影機等作為判斷路況、定位的依據,但這些系統依賴外部環境感測,因此當受到建築物遮蔽時,感測的準確度便會受到影響。
光纖陀螺儀則利用物理現象塞格尼克效應(Sagnac Effect)進行定位:兩道不同方向的光經過封閉的光纖線圈時,因為存在環境慣性轉動造成兩道光的光程時間產生差異。
舉例來說,就像是兩個人在跑步機上反方向的跑步,即使速度相同,但由於跑步機的旋轉,其中一人勢必要花費更多力氣。
光纖陀螺儀能夠精確地測出這段時間差,進一步經過數值結算得出物體的轉速。當有了物體在立體空間中的轉速後,再透過物體前進的方向與速度計算出物體在地球上的確切位置。
互宇向量創辦人鍾宏彬在採訪時拿著模型飛機,並在白板上畫出示意圖,一步一步將光纖陀螺儀的技術簡化。只要地球轉動,光纖陀螺儀便能依慣性感測,並根據計算辨別出物體的精確位置,不會像外部感測系統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
「客製化料理」成技術優勢,20項以上專利佈局
光纖陀螺儀的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因為成本較高,過去通常只被應用於國防領域。互宇向量則顛覆傳統軍工等級的傳統光纖陀螺儀,設計出方塊狀、多層次架構的光纖陀螺儀。
互宇向量_光纖陀螺儀
「傳統的作法就像是大鍋炒的料理,沒有辦法指定你要吃什麼菜,但我們可以做出指定的客製化料理。」鍾宏彬說。互宇向量的光纖陀螺儀將內部的結構層級化,並依據工業、軍事、航空等不同應用領域設計出不同的電路模組,也能降低內部結構的替換成本。
如果將光纖陀螺儀應用於自動駕駛中,就能減少外部環境的干擾,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有高精確度的定位,尤其是在固定路線、封閉環境的自動駕駛情境;而低軌道衛星(LEO)每秒前進的速度為8到11公里,光纖陀螺儀可以幫助移動速度極快的衛星具備良好的姿態控制,增強與地面訊號的接收。
目前互宇向量的光纖陀螺儀已經有超過20個已核准與申請中的專利,並有10名包括無人機、潛水艇、衛星等應用場域在內的合作對象,澳洲太空新創HEX20今年將發射的Koyo衛星內,便會放入互宇向量的光纖陀螺儀。
晶片設計延伸至光纖陀螺儀開發,致力導入更多領域應用
互宇向量的團隊來自中央大學,團隊原先從事晶片設計,設計出光纖陀螺儀內部的核心晶片,並成立了極星光電。後來團隊決定直接延伸投入光纖陀螺儀的研發,又接續成立互宇向量。
對於過去皆專注於研究工作的鍾宏彬而言,創業後有許多需要自己去摸索的細節。「作為執行長應該要懂得下放自己的權力,相信自己的團隊,不能依靠自己做出所有的決定。」鍾宏彬說。
鍾宏彬舉例,最初互宇向量設計的光纖陀螺儀其實比一張桌子還要大,後來因為有機械工程背景的成員加入團隊,才有如今能夠單手掌握的光纖陀螺儀,也因為輕便的體積才能將設備放入衛星之中。
目前,互宇向量已經組成超過20人的創業團隊,他們致力要開拓更多領域的市場,讓光纖陀螺儀進行更多方位的應用。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雜誌)
進隧道導航也不再斷片,互宇向量讓自動駕駛、衛星都更有方向感More -
亞航公司參加 2024 日本無人機大展成果豐碩
亞洲航空公司(股票代號:2630)為發展無人機事業,受長期合作夥伴 NAVICOM 公司的邀請,特由董事長盧天麟先生率隊,於 2024/6/5~6/7 與凌 威公司共同赴日本東京千葉縣幕張博覽館參訪「2024 日本無人機大展 (Japan Drone 2024)」,此為亞洲最大型無人機專業展覽,透過本次機會, 除瞭解日本無人機產業發展現況,蒐集各參展廠商產品資訊,並拜訪了日 本無人機產業相關廠商高階主管,研討交流及推廣自家產品,尋求合作機 會。 TerraDrone 為日本無人機服務供應商,目前主要提供之服務包含環境 及工程建設之地形距離量測、工程建設之非破壞性檢測及農業植被保護噴 灑,近期推出 UTM 與 UAM 系統,並獲得日本大阪市與日本民航局(JCAB)的 支持,亞航團隊與該公司會談探討台灣情境應用之可能性評估,期待未來 引進此技術。 Elsight 於 2020 年推出了其旗艦產品 Halo,這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無 人機和其他無人駕駛車輛 BVLOS(Beyond Visual Line of Sight)連接解決 方案,可提供使用者多種數據傳輸方式,藉此來降低無人機失聯之風險, 提升飛航安全,也可讓無人機在傳統使用之通訊模組可控範圍外仍可透過 網路進行資料獲取與控制飛機,亞航團隊與該公司會談台灣是否有適合之 運用場景需要引進此項技術解決。 Tamagawa Aero systems (TAS) 主要業務為飛機總成件及次總成件之 維修服務(R&O)、地面支援裝備(GSE)出售及後續支援、後勤管理等。 其母公司「Tamagawa Seiki CO., LTD」具備光纖陀螺(FOG)、MEMS Gyro 及 MEMS IMU 之產製能力,亞航團隊與該公司洽談未來合作機會。 亞航公司在本次參訪行程再次觀察到大型無人載具 UAV 及輕型空中運 輸 UAM 的趨勢,未來透過與國際夥伴合作無人機軟、硬體,整合無人機及 相關服務,彼此互惠互利,無人機業務及光纖陀螺儀產製必能對未來營收 將再添動能。亞航公司參加 2024 日本無人機大展成果豐碩More -
呂副總出席轉投資公司益材科技嘉義廠動土典禮
嘉義縣馬稠後產業園區後期園區廠商益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天舉辦新建廠房動土典禮,出身嘉義縣義竹鄉的董事長翁冠群表示,嘉義廠總投資額為8億元,除擴充高壓氣瓶產能,還將興建航太廠,研發生產火箭、衛星材料。
嘉義縣長翁章梁、翁冠群、台塑公司董事長林健男、義竹鄉黃政傑鄉長及縣府經濟發展處長江振瑋等今天參與益材公司嘉義廠動工儀式;翁章梁說,益材科技公司董事長翁冠群回到家鄉投資設廠,非常感動,益材科技公司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投入衛星、火箭材料產業,未來有越來越多高科技產業進駐嘉義,對嘉義的科技與工業能量會有很大的幫助。
益材科技公司主要生產碳纖維複合材料相關產品,包含鋁合金氣瓶與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高壓氣瓶,除應用在工業用氣瓶,也運用於衛星推進動力系統用氣瓶及醫療氣瓶使用,為擴大產能及因應未來在氫能源及航太市場的需求,投資8億元興建總樓地板面積14583.31平方公尺的智能化廠房,作為擴大產能及未來氫能源與航太領域的新市場需求使用,將聯結未來民雄航太基地做為航太產業鏈。
縣府經發處表示,馬稠後產業園區第一期目前已有29家廠商進駐、25家廠商生產營運,後期園區正進行公共工程,94家廠商購地,已完工3家,正在興建中1家,動工1家,未來將結合嘉義科學園區、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民雄航太研發基地、水上產業園區、中埔產業園區開發,共同打造航太工程、智慧機械、自動化機器人等相關產業的供應鏈,帶動起嘉義縣產業發展,縣府期盼透過大量企業研發技術的進駐、移轉,共同來與學校及法人等單位,跨域攜手共同建立合作平台,藉由技術合作與產學交流,培育出更多在地的技術人才。(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呂副總出席轉投資公司益材科技嘉義廠動土典禮More -
台灣太空國際年會
促進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國家太空中心(TASA)整合重要產官學研組織,今天起舉辦一連5天台灣國際太空年會(Taiwan international Assembly of Spac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TASTI),包含產業論壇、國際研討會、產業展、學術論文展示。
蔡總統於開幕式致詞時說,就在10月,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成功升空,這是台灣航太產業的一大步,也是對全球氣象觀測及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今天第1屆台灣太空國際年會也開幕了,這是台灣在太空領域最大規模的國際盛事,除有來自超過1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還有產業界的加入,展現各界對太空領域的重視。
蔡總統表示,太空領域需要當前最尖端的科技技術,「獵風者」衛星已證明台灣不僅有半導體、精密製造的優勢,更有能力進軍全球太空產業,為其帶來深遠影響,因此政府也積極為台灣建構良好太空發展環境,比如頒布《太空發展法》,並將國家太空中心升格為行政法人。
她進一步指出,台灣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從2019年開始,在10年內投入新台幣251億元,現在更要加碼超過400億元,投入低軌通訊衛星的研製、規畫國家發射場,以及人才的培育。太空科技產業納入政府大力推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透過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延攬產業所需的人才,台灣持續強化政府和民間的公私協力,接軌國際最先進的研究和技術。
蔡總統回顧,2017年「福衛五號」衛星升空,見證台灣有自主研發太空衛星的能力,2019年「福衛七號」6枚衛星升空,展現台灣的太空科技,如今獵風者衛星的升空入軌,則是讓世界看見台灣實現大型科研系統運作的能力。
她指出,台灣在太空產業的發展上,預算、法制、基礎設施,已逐步到位,產業的相關產值也超過2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會增加至少800億元,達到將近3000億元、相當於100億美元。蔡總統強調,她要藉此機會向來自全球的友人說,太空產業發展,台灣不會缺席,也歡迎世界各國的業者和專家來到台灣,和台灣共同打造更完整的太空產業鏈。(Yahoo奇摩)台灣太空國際年會More